2025年3月7日16:00至19:00,ok138cn太阳集团邀请慕尼黑大学胡明胤博士(Athanaric Huard)担任主讲嘉宾,由ok138cn太阳集团白钰博士担任主持人与翻译, 对“吐火罗“命名问题与中国佛教的多重起源进行了学术讲座。我院吴轶群老师、闫自兵老师,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葛刚岩老师等师生参加了讲座并进行了交流。

讲座开场,胡明胤博士借助丝绸之路地图和考古发现示意图,介绍了A、B种吐火罗语的发现、分布和解读过程,并简要介绍了这些写本的内容分类和目前的收藏情况。接着胡明胤博士围绕“吐火罗文字的命名”展开深入探讨。
他对德语、法语学术发表分析了该命名所反映的20世纪初学术界对佛典东传所用语言的思考,以及德国学者和法国学者不同主张之后的学术话语权之争。随后他引用古希腊语、梵语、汉语等古代文献的原文,分析德国学者“吐火罗”这一命名与库车、焉耆、吐鲁番地区所发现的两种语言的情况在地理、年代上有很大偏差,并用近年的语言和写本发现佐证这一观点并提议使用焉耆文、龟兹文指称20世纪初在塔里木北缘绿洲地区发现的这两种语言。在讨论过程中,胡明胤博士一方面指出印度学家西格和西格林的印度学背景为解读焉耆文龟兹文提供了基础,也强调了多种语言对比研究对这两种语言的历史的重要性。他引用法国学者列维的研究,展示了如何结合出土龟兹文木牍、古代汉语文献,从文献学、音韵学和文字学的角度,对焉耆文龟兹文写本进行年代的推断。他通过对梵文、龟兹文和古代汉语佛教术语的比较研究,讨论了龟兹、焉耆、吐鲁番等地出土的佛教文献并非孤立存在,也非其他佛教传统的复制,而是与周边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与其他传统相通但又具有自身特点的佛教文学。在谈及佛教东传的路线时,胡博士指出,佛教传播路径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龟兹、焉耆、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点,多种文化在此的汇聚,深入分析其语言文字可以探究其文化、宗教、历史的多元因素。胡明胤博士在讲座中结合了多语种的古代历史文献,包括法国国图藏龟兹文通关文牒、《汉书》、《后汉书》等,古代钱币,如贵霜王朝迦腻色加王钱币和考古日记报告,展现了交叉学科的方法对深入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在互动环节学院师生对焉耆文龟兹文典藏分布、未来研究空间、焉耆文龟兹文、古代汉语与梵语佛典在表达法上的差异、不同传播路径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等问题与胡博士展开了交流。
编辑:白钰
审核:姜海龙